《无形经济的崛起》一本带你读懂无形资本是书
2020-04-25 07:52:08
  • 0
  • 1
  • 2

原创 Peter东 混沌巡洋舰 昨天

广告

无形经济的崛起

作者:乔纳森?哈斯克尔(Jonathan Haskel),斯蒂安?韦斯特莱克(Stian Westlake)

《无形经济的崛起》这本被比尔盖茨推荐过的书作者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商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创新慈善团体Nesta的主管。这本书围绕着无形资产这个时常被提到的热点话题讲起,先谈无形资产包括什么,再谈无形资产具有那些特征,之后用无形资产来解释当前的政经形势,最后针对企业,金融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分别给出无形资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图示:在科学论文中“无形资产”这个词出现的次数

无形资产常常和知识经济被联系起来,但无形资产不止包括专利,软件,算法,AI模型,科研成果,物流网络这些可以量化的东西,还包括品牌,商誉,甚至还包括组织的规章,组织间的信任和领导力。随着无形资产这个概念的普及,这些从前在会计账本中被记录为一次性消耗品的投入,被逐渐看做是长期的投资,被记入GDP。也正是由于无形资产开始一步步被量化记录,使得投入无形资产变得越来越日常化,从而使得在西方国家,无形资产的投入逐步超过了有形资产,而这个超越的时间正好是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下图所示)

无形资产不同于传统的实体资产,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从时间的层面来看,在投入之前,不确定会有什么样的产出,即预期就会有很多投入会成为沉没成本(sunk),比如投入新品研发后才发现研发所需的投入其实很多,比如投资让员工提升专业技能,但员工却在学会了之后跳槽;即使在研发成功后,投资到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却会溢出(spill over),比如发现自己的发明被其他人山寨了。在空间上,无形资产的投入不会像有形资产那样有固定的损耗,因此一旦成功,就可以低成本的扩展到极大的规模,但在投入之前,并不能确认自己的成果是否能够成功的扩张(scalable);而要让自己的无形资产最大的发挥作用,就需要和其他的无形资产相配合,无形资产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结果不是简单的1+1>2,而可能是1+1+1>10,问题是你需要找到这个1,而这则是书中提出的无形资产的第四个性质(synergies)。

伴随着无形资产的增加,当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所谓的“长期性的经济增长停滞”,其典型的症状是生产效率增长减速,投资减少,曾经的中层实际收入保持不变甚至较低或,但大企业的利润却很好,从而导致贫富差距变大。虽然同时出现只能佐证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关系,但无形资产的四个性质却可以部分解释当前的经济状况。投资减少归结于部分沉没的无形资产投资没有被记录,无形资产的可扩展性使得领先者的马太效应更加显著,从而带来了贫富差距,而金融危机带来的闲置资金减少和企业家的心态保守阻止了无形资产形成合力的可能,从而没有带来应有的生产效率提升。

无形资产要求其持有者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从而和西方的左派很合拍,而这会使的在经济上本来就没有分到蛋糕的右派感到价值观上的冲突,不管是英国的脱欧还是川普的当选,支持者都是在知识经济中落后的一方,他们不止出于经济上的原因,更因为自己的尊严问题,选择了逆全球化的道路。通过无形资产这个视角,能够解释当前西方社会为什么分裂,也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的阶级固化更值得担忧。这一点我在梳理完整本书的重要观点后之后会细说。

无形资产更加计量,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对金融机构提出了调整。传统的债卷需要抵押品,但投入到无形资产在投入是沉没成本,从而不会有抵押品。而VC则无法应对像可控核聚变这样大规模的投资,也不倾向于做基础科学的研究而这就需要政府更多的去关注和投入。

无形资产的兴起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即要保护知识产权,又要避免过度保护从而阻止了潜在的无形资产间的化学反应,其次是为信息的交流提供好基础设施,比如使得大城市的规划即宜居又可扩展,从而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面对面的思想碰撞中。

而对于个人来说,无形资产已经较多的企业也更加重视权威,比如星巴克的服务员,Uber的司机就没有多少自由;而那些还在积累无形资产的企业,则最需要领导力。一个能将不同领域整合起来的人,也适合促进无形资产之间的聚合,但未来的领导者所需要的不止是跨界,还需要有促进团队成员间信任的能力,从而能使成员间和而不同。

以上就是这本书中的核心观点。接下来我想放飞自我,说说我读这本书的看法。首先是无形资产的溢出效应,溢出的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无形资产包括信任,但不包括人脉,关系这些寻租的入口;无形资产包括促进创新的规章,但不包括牺牲环境招商的政策;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的投入,但却不包括通过水军抹黑竞争者。总结来看,无形资产之所以是投资,首先是因为参与者玩的是非零和博弈,不管实际怎样,投入着的初心是要将蛋糕做大,而不是将蛋糕多给自己分一份。

溢出效应让人想起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但由于缺少计量,外部效应究竟是好是坏常常被忽略了。因此类似于将无形资本记录在GDP中,生产带来的外部性也应该被定量的记录。该怎么记录了,比如一个卖旧书的平台,就帮助社会整体传播了知识,从而带来了正向的外部性。假设这个平台不存在,那国家为了保证同等的人能以便宜的价格看到旧书,就需要通过税收去补贴。一个企业带来的外部性,可以看成是假设这个企业不存在,政府为了达到同样的效果,需要花的钱。在agent based model的框架下,上述的等价分析虽然不准确,但却可以做为对外部性计量的一个开始。

未来的经济发展如何,不止取决于消费和产出,无形资产的增长使得当下积累的外部性是正是负变得举足轻重。无形资产计量和投入间的良性循环告诉我们,只有开始定量的统计一个效应,人们才能重视其影响,从而投入更多来改进该指标。如果人们不能统计外部性,那外部性带来的影响就是不可控的。而无形资产的增加,使得外部性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全社会需要一起想办法,使得每一元的生产产出的外部性被记录下来。在有了大数据这一基础资源的情况下,新的统计方法和准则需要及时跟上。

接下来说说无形资产对应的文化属性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拿中美贸易战来说,这背后不止是利益之争,更是理念之争。去阻止一个在正常环境下肯定会崛起的大国,这是需要一些理想主义的。从表面来看,西方的保守派看似是反对全球化,而一带一路则是推动全球化,但实际上保守派要保住的是全球化所在意的价值观,比如思想的自由,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市场的开放。最好的结局是中国坚持全球化的同时通过改革学到了适应无形资产的价值观。但在当代的复杂社会下,成功的改革都是自下而上的。

中国的经济奇迹得益于自己积累的和西方溢出的无形资产的聚合,但传统文化因循守旧缺少开放又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心态,这使得那些没有从增长的蛋糕中分到多少的人群无法继续积累无形资产。这使得中国的阶级固化是心理上的,而仅仅是经济上的。即使加大了农村教育的投入,也难以让课堂变得比快手上的视频更具吸引力;即使推广成人教育,鼓励职场人士再充电,被高房价高租金压得消费降级的人也更愿意选择安稳的工作和从抖音中得到的放松。Coursera这样的MOOC网站在中国是能正常访问的,但相比于在西方,又多少国人花钱在上面拿证了?

总结一下,《无形经济的崛起》这本书讲述的话题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比如无形资产的兴起使得一线城市的房价飞涨,因为只有这里的无形资产足够多,从而能形成合力提高生产率。书中提到无形资产的四个性质,用四个S概括,但可以通过不确定性将其串起来,也可以用开放的心态来将其相互联系起来。面对可能的沉没成本,溢出效应,拥有开放心态的人能够面向未来,用增量来思考问题,从而使得无形资产能够应用到更大的范围,能够和其他人的无形资产协作。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